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GelCA@LUT水凝胶:木犀草素“装弹器”加速创面愈合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中新康明


在皮肤创伤修复领域,伤口敷料的革新正不断向“智能化”和“功能化”方向演进。近日,一项由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王晶晶团队与西南大学医学研究院刘同宝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引入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型伤口治疗方案:GelCA@LUT水凝胶。这是一种将ROS响应型木犀草素纳米粒(NPs@LUT)负载于壳聚糖/海藻酸钠水凝胶(GelCA)基底上的复合敷料,在维持创面湿润环境的同时,还能持续释放抗炎活性成分,有望显著提高慢性伤口修复的效率和质量。

从天然活性分子到智能递释系统

木犀草素(Luteolin, LUT)是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备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活性,在炎症相关的组织修复中表现出令人瞩目的前景。但其在应用中面临两大挑战:水溶性差与代谢快,导致其在创面环境中稳定性不足、疗效难以持续。

研究团队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将LUT包载进聚合物纳米粒中,构建出具备活性氧(ROS)响应特性的NPs@LUT。这种纳米粒在创面高氧化状态下能够“识别环境”,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一种“智能型”药物投放策略,大大提升了药效利用率。

在类似技术的开发中,中新康明可提供水凝胶系统的药物包裹与靶向修饰服务,支持各类小分子、蛋白、多肽等活性成分的纳米递送设计,助力功能材料的深度医药化转化。

GelCA水凝胶:不仅是支架,更是协同参与者

与传统的干性敷料不同,现代湿性敷料更强调对创面微环境的调控能力。GelCA水凝胶由壳聚糖(CS)与海藻酸钠(SA)构成,通过京尼平交联后,形成多孔三维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提供优异的含水性与透气性,还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利于贴合不规则创面,避免移位和脱落。

在研究中,该水凝胶不仅作为物理支架,更在调控渗出液吸收、气体交换、炎症缓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CS与SA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生物活性——如抗菌、促进细胞黏附等,这使得GelCA不仅是被动载体,而是具备“生物参与”的活性材料。

在此类复合材料的开发过程中,中新康明具备成熟的中试放大能力,能够实现从实验室制备向批量生产的平滑过渡,并提供稳定的产品质量控制支持。

GelCA@LUT:在适时释放中发挥协同效应

将NPs@LUT涂覆至GelCA水凝胶表面后,构成的GelCA@LUT复合敷料在创面环境中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性能:

响应式释药:伤口愈合初期,ROS水平显著升高。GelCA@LUT中的纳米粒感应氧化信号后释放木犀草素,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减缓组织损伤。

持续性支持:水凝胶的缓释特性延长了药物释放时间,提供24–72小时的稳定输送窗口,避免频繁换药造成的二次损伤。

微环境调控:水凝胶网络维持湿润环境的同时,适度通气与渗出液吸附,防止细菌滋生并促进新组织生长。

生物相容性佳:研究中的细胞实验与血液兼容性测试均表明,该体系对细胞无毒、对血液无刺激,为其进一步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积极信号。

在材料递送系统方面,中新康明也可提供抗体偶联型水凝胶材料定制服务,适用于更高精度的靶向治疗需求,并可针对特定适应症进行参数调控与配方设计。

潜在应用与未来方向

GelCA@LUT敷料目前主要针对皮肤表层伤口,包括小面积烧伤、慢性溃疡、术后创口等。但从其材料本身的功能性出发,该体系未来也可拓展至更复杂的组织修复,例如糖尿病性足溃疡、褥疮、甚至术后深层组织再生支持。

此外,纳米粒的结构还可进一步优化:通过调控包载量、表面修饰或引入其他信号响应机制,如pH响应、酶响应等,以适配不同类型的创面环境。与此同时,GelCA基底也可考虑掺杂其他功能性聚合物,如透明质酸、明胶等,以增强其细胞黏附、再生诱导能力。

在这些研发环节中,中新康明能够承接涵盖GMP标准下的原材料生产、系统化质量放行测试、临床前产品批量制备等一体化服务,助力医药材料从研发走向应用。

结语

这项由陆军军医大学王晶晶团队和西南大学刘同宝团队牵头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接近“智能型治疗”目标的伤口敷料范式。GelCA@LUT不仅是在药物传递技术上的一次突破,更是材料科学、药学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的产物。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临床验证的推进,这类具有靶向响应、生物相容性强、多功能一体化的水凝胶敷料,将成为未来创面治疗方案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