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革新药物传递:盐酸小檗碱脂质体水凝胶微针助力银屑病治疗

发布时间:2025-08-07       来源:中新康明


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传统治疗方式因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疗效差、副作用大而受到限制。盐酸小檗碱(Ber)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药物,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其水溶性差和低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安徽中医药大学的申思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负载盐酸小檗碱脂质体的水凝胶微针(Ber-LPs-PEGDA&PVA MNs),旨在提高药物透皮效率及疗效,从而为银屑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微针技术的优势

水凝胶微针通过机械穿刺作用突破皮肤屏障,将药物直接传递到真皮层。与传统的口服或注射方式相比,微针能够避开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该研究采用聚乙烯醇(PVA)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为基质材料,成功通过光固化法制备出了高机械强度的水凝胶微针,能够有效将负载的脂质体送达皮肤深层,增强治疗效果。

在微针制备的过程中,中新康明在水凝胶微针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开发经验。我们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水凝胶微针产品,包括药物包裹、药物修饰等多种方案。我们拥有完善的制备技术,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合要求,且具备稳定性和高效性。

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与特点

研究人员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盐酸小檗碱脂质体(Ber-LPs),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成功提高了脂质体的包封率和稳定性。制得的脂质体粒径约为200 nm,Zeta电位为-36.4 mV,保证了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利用光固化法制备了微针,并将脂质体整合其中。制得的Ber-LPs-PEGDA&PVA MNs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穿刺能力,能够有效传递药物并保持长时间的缓释效果。

作为在微针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中新康明致力于提供完整的服务链,包括从实验室规模的小批量生产到中试放大的服务。我们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水凝胶微针定制服务,并具备大批量生产和稳定供应的能力。

体外与体内实验验证

体外抗氧化实验(如DPPH、ABTS自由基清除等)结果显示,Ber-LPs-PEGDA&PVA MNs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而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该系统对L929细胞的毒性较低,安全性较高。

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评估Ber-LPs-PEGDA&PVA MNs的疗效。结果表明,Ber-LPs-PEGDA&PVA MNs显著改善了银屑病小鼠的皮损症状,降低了PASI评分,并有效减少了表皮厚度(从98.5 μm降至35.67 μm)。此外,微针治疗还显著抑制了炎症因子的表达,如TNF-α、IFN-γ、IL-23和IL-17,并恢复了皮肤中的抗氧化酶活性,表明该药物递送系统在抗炎和抗氧化方面具有优异效果。

在药物递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提供标准化的水凝胶微针产品,还能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药物修饰和抗体偶联,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中新康明在药物修饰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能够帮助客户优化药物分子结构,提高药效。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Ber-LPs-PEGDA&PVA MNs在实验中表现出色,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目前尚未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在临床上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次,微针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仍需深入研究,以确保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此外,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尤其是与银屑病免疫反应相关的JAK-STAT和NF-κB通路等机制,尚未深入探讨。

作为长期致力于医药研发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中新康明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提供GMP认证的生产服务,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行业规范,同时保证药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我们期待与更多的研究团队合作,共同推动药物递送技术的进步。

结论

Ber-LPs-PEGDA&PVA MNs通过结合脂质体和水凝胶微针技术,实现了盐酸小檗碱的高效透皮递送。该系统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在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方面展现了优异的疗效。作为银屑病治疗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方案,Ber-LPs-PEGDA&PVA MNs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