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糊化水凝胶的“中药新生”:从洗伤方到现代外用制剂的转化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3       来源:中新康明


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剂型创新是关键。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围绕传统院内方“洗伤方”展开研究,开发出一种基于可溶性淀粉糊化的水凝胶新型外用制剂。

研究由苏玉纯、龙梦、沈紧治等人主导,系统评估了该水凝胶的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其具备良好载药能力和应用潜力。该成果不仅提升了中药外用的便捷性和疗效,也为中药“临方即用”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水凝胶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入应用。

水凝胶: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载体

水凝胶是一种含水量高、结构柔软的三维网络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保湿性和透皮性,近年来在药物递送、组织修复、再生医学等方向备受青睐。尤其在外用制剂领域,水凝胶不仅能避免传统溶剂型外用剂的不稳定问题,还可通过调控成分比例,赋予载体更多功能性——如控释性、可粘附性、甚至是与皮肤微环境的适应性。

以可溶性淀粉为基础制备的糊化水凝胶,具备天然来源、亲肤性强、工艺温和的优势,非常适合承载中药复方或敏感生物活性物。

在实际应用中,中新康明可批量生产并定制多种类型的水凝胶材料,覆盖从实验级到公斤级乃至工业级的中试放大需求,确保从实验室成果顺利过渡到应用场景。

从洗伤方出发:传统配方的现代演绎

“洗伤方”是一种源于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经典中药组合,含有红花、苏木、荆芥等活血、祛瘀、止痛药材。传统上该方以汤剂形式使用,但面临诸多局限。研究团队通过水煎浓缩后加入等量可溶性淀粉和少量甘油,在80°C条件下加热糊化,制得黏附性良好、涂布性优异的半固体凝胶。这一过程不仅保留了药物成分的活性,同时解决了传统汤剂的易流失、不易操作等问题。

制得的凝胶在弱酸性环境下保持稳定,具非牛顿流体特征,展现出明显的黏弹性及储能能力,适合局部停留和缓释。同时,其微观结构呈多孔疏松状态,有利于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和持久作用。

在药物设计层面,中新康明还可提供水凝胶的药物包裹与缓释功能优化服务,适配小分子、蛋白、肽类等多类型活性物,协助客户实现精准控释与靶向递送。

药效学与机制验证:为中药凝胶“背书”

实验团队在小鼠软组织损伤模型中验证了该制剂的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凝胶的高剂量组在减轻局部肿胀、改善活动受限、促进组织修复方面效果显著。病理切片观察显示其能够显著降低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肌纤维再生。

机制层面,研究者通过ELISA、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手段,证实其作用与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p38MAPK和NF-κB路径上表现出较强的调控作用。这意味着该水凝胶不仅仅是物理屏障或药物“溶液”,更是一种具有明确生物学干预效应的复合载体系统。

针对蛋白与抗体类药物的固定与递送,中新康明具备水凝胶抗体偶联平台,可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高效偶联及活性保持,适用于外用免疫干预或局部靶向免疫抑炎应用。

结语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水凝胶正在成为传统中药剂型革新的重要推动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此次合作,以“洗伤方”为基础制得的糊化水凝胶外用制剂,证明了这种材料不仅可以优化传统疗法的应用形式,更能承载起现代医药研发中对疗效机制、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多重诉求。

中新康明不仅具备全流程水凝胶定制与批量供应能力,还支持GMP条件下的定制开发,覆盖药品注册前的标准工艺开发与验证,助力合作方从科研迈向临床与转化。

水凝胶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每一次材料与中药的结合,都是对“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又一次深刻诠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