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伤口,尤其是糖尿病足、压疮等类型,由于持续存在的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抗生素敷料因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疗效逐渐减弱,甚至失效。面对这一难题,开发安全、天然且高效的抗菌材料成为医药研发的重要方向。基于此,近年来再生细菌纤维素(RBC)负载柠檬酸薄荷酯(MC)的复合水凝胶材料,作为一种多功能天然抗菌镇痛载体,展示出显著的应用潜力。
材料基础与制备技术创新
细菌纤维素(BC)因其纯净的纳米纤维网络、生物相容性佳及优异吸水性,在医用敷料中备受关注。但传统BC结构紧密、结晶度高,限制了加工与功能化改造。通过DMAc/LiCl溶剂体系溶解原始BC,再利用反溶剂析出法再生制备的RBC,结构由纳米级纤维网转为微米级多孔,结晶度降低,柔韧性和延展性显著提升,更适合伤口贴合及动态应用。
中新康明专注水凝胶材料制备与定制,凭借先进溶解再生工艺,精准控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满足医药研发多样化需求,具备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生产的完整能力,保障产品稳定供应。
引入天然提取物柠檬酸薄荷酯(MC),有效解决了L-薄荷醇水溶性差、易挥发和结晶析出问题。MC通过酶催化酯化合成,水溶性大幅提升,能均匀稳定分布于RBC网络中。MC与RBC间氢键相互作用促进缓释控制,避免了直接添加薄荷醇时的结构破坏。

多功能性能优势及其医药意义
RBC@MC水凝胶展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对临床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和大肠杆菌(E. coli)均有高效抑制,尤其高剂量MC载体抑菌率超过90%。此外,材料还能有效抑制真菌黑曲霉孢子萌发,提供更全面的感染防护。其抑菌机制主要通过MC破坏细菌膜结构,干扰代谢与繁殖,且未见耐药性产生,提升临床长期使用安全性。
在药物修饰和包裹方面,中新康明能够将各类活性药物分子高效负载入水凝胶网络,兼顾药物的稳定性与持续释放,适用于靶向治疗和局部用药。针对抗体偶联需求,公司具备高精度偶联技术,保障生物活性及载体兼容性,推动免疫治疗等前沿医药应用。
此外,水凝胶生物相容性良好,对成纤维细胞无毒且促进增殖,血液相容性测试显示低浓度MC载体溶血率符合医用标准,保障安全应用。值得一提的是,MC还能激活TRPM8受体,产生局部冷感镇痛效果,缓解伤口疼痛,提升患者舒适度。这一非药物镇痛机制为慢性伤口抗菌敷料研发提供新方向,满足患者多重需求。
缓释机制与应用潜力
RBC@MC水凝胶实现了两阶段药物释放模式:初期的快速释放提供强效杀菌作用,后期缓释则维持抗菌活性,避免药物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的毒副作用。该缓释特性不仅保证了敷料的持续抗菌效果,也减少了重复更换敷料的频率,有利于慢性伤口的长期管理。
此外,再生细菌纤维素本身的高含水量(超过90%)有助于维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组织再生和愈合。结合MC的镇痛和抗菌功能,RBC@MC水凝胶成为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理想敷料载体。
基于丰富的制备经验和严苛的GMP质量管理体系,中新康明支持客户完成从实验室制备到中试放大乃至工业化量产的全流程服务,保证水凝胶产品在工艺稳定性和批次一致性上的高标准,实现快速转化和临床应用落地。
未来展望与挑战
RBC@MC水凝胶虽在实验室表现优异,但未来需提升与皮肤的粘附性,降低高浓度MC载体的溶血风险,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疗效与安全性。同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成本控制是临床推广的关键。
作为后抗生素时代慢性伤口护理的重要创新,RBC@MC水凝胶以其天然、安全、高效的优势,符合医疗器械发展政策,契合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趋势。
我们诚挚期待与医药研发机构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水凝胶的创新解决方案。凭借完善的定制化生产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新康明可为客户提供针对性产品设计及应用支持,助力高质量创新药物及敷料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