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突破传统!新型“超强自修复”水凝胶,让软体机器人和人工皮肤更进一步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中新康明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可能像人类皮肤一样柔软、结实,而且还能自我修复?最近,研究人员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兼具高强度和自修复能力的新型水凝胶材料。这种材料的诞生,不仅解决了传统水凝胶“强度与自修复不可兼得”的难题,还在柔性电子、软体机器人以及人工皮肤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应用潜力。

水凝胶的“矛盾体”难题

水凝胶是一种充满水分的高分子材料,因其柔软、富有弹性且生物相容性极佳,被广泛用于医疗、电子设备、仿生机器人等领域。但一直以来,水凝胶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强度和自修复能力难以兼得。

想象一下,一个柔软的水凝胶,如果你想让它更坚固,通常需要让分子结构更加紧密,这意味着分子链的运动会受到限制,从而削弱了它的自修复能力。反之,如果让分子保持足够的活动空间来实现自修复,材料往往就会变得太软,无法承受较大的机械压力。这种矛盾让科学家们头疼不已,也限制了水凝胶在更高端应用中的发展。

但这一次,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策略,让水凝胶“既强又能自修复”!

纳米级“限域”黑科技,水凝胶迎来突破

研究团队来自芬兰阿尔托大学和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他们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是纳米限域效应。

他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纳米片——合成锂蒙脱石(hectorite),这种材料的片层结构极薄,能在纳米尺度上创造一个高度受限的空间。然后,科学家们将单体溶液注入这个“纳米囚笼”中进行聚合,形成一个高度缠结的聚合物网络。

这一操作带来了双重好处:

硬度大幅提升——在纳米级的限域空间中,聚合物链彼此交错、紧密缠结,使水凝胶的杨氏模量最高达到了50 MPa!相比传统的自修复水凝胶,这个数值提高了10到100倍,使得水凝胶的硬度接近生物组织的水平。

自修复能力依旧强劲——虽然材料变硬了,但由于限域空间仍然允许分子链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活动,因此材料受损后仍然能靠分子链的重新缠绕实现自修复。

换句话说,这种新型水凝胶就像是一张既结实又有弹性的蜘蛛网,既能承受外力,又能在受损后慢慢恢复!

水凝胶的“变身”潜力:人工皮肤、软体机器人、可穿戴设备……

这样的材料突破,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炫技,而是真正能改变生活的创新。

            

image


✅ 人工皮肤:更逼真的仿生体验

想象一下,未来的智能假肢、医疗修复设备上覆盖着这种水凝胶材料,能够完美模拟人类皮肤的触感,甚至在受损后可以自行修复,延长使用寿命并减少更换成本。

✅ 软体机器人:更强更智能

软体机器人因其灵活性和安全性,在医疗、探测、救援等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传统软体机器人的材料往往过于柔软,限制了它们的承载能力。这种新型水凝胶让软体机器人具备更强的结构强度,同时仍保持灵活自如,让它们在更复杂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 可穿戴电子:耐用又舒适

如今的智能手环、电子皮肤、健康监测设备都追求轻薄、舒适,而传统的柔性材料往往容易磨损或破裂。这款新水凝胶的高强度和自修复能力,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耐用,不再害怕日常磨损,提高使用体验。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这种水凝胶可以与有机溶剂结合,甚至能嵌入MXene等纳米材料,使其具备热伪装能力(红外隐形)和电磁屏蔽性能,这无疑为未来的智能材料应用打开了更多可能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