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微塑料哪里藏?玫瑰花瓣纳米金精准捕捉

发布时间:2025-03-06       来源:中新康明

随着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水体中的微塑料,成为了全球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监控和控制这种隐形的污染源,科学家们不断在寻找更敏感、更高效的检测方法。而最近,玫瑰花瓣同手性纳米金(Au RHNs)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感材料,已经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成为了微塑料检测领域中的新宠。

玫瑰花瓣纳米金是什么?

金纳米颗粒因其良好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传感器中。然而,金纳米颗粒的形状和结构往往直接影响它们的性能,尤其是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检测中的效果。

而玫瑰花瓣同手性纳米金,顾名思义,它的外形就像是玫瑰花瓣一样,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多层次的花瓣结构。这种形状并非只是“好看”那么简单,它的每一片“花瓣”都能为纳米颗粒的表面提供更多的接触点,增加了纳米颗粒的表面积和局部电场的增强效应。这意味着,当你把目标分子放在这些纳米金表面时,能更强烈地放大它们的拉曼散射信号,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为什么选择玫瑰花瓣形态?

玫瑰花瓣形状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所带来的“热点”效应。在纳米金表面,分子与金属表面接触时,局部的电场会发生增强,特别是在金属纳米颗粒的空隙中,这种局部区域的电场是外部电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种“热点”正是提升SERS信号的关键。而玫瑰花瓣结构的设计就像是给这些“热点”提供了更多的“聚集地”,每个“花瓣”间隙都成为了一个信号放大的小宇宙,显著提高了拉曼信号的强度。

更重要的是,玫瑰花瓣形态的纳米金颗粒能够大大增加与目标分子的接触面,从而让分子能够被更多地吸附在其表面进行检测,这样就提高了检测的效率。换句话说,玫瑰花瓣形态的金纳米颗粒,不仅在结构上提供了更强的信号增强效应,在实际应用中也能捕捉到更多的目标物质。

在塑料检测中的应用

塑料,尤其是微塑料,已经成为全球水体污染的顽疾。微塑料的大小通常不超过5毫米,甚至更小,它们在水体中四处漂浮,很难通过传统的过滤、目视检测等方式识别。而且,这些微小的塑料颗粒能被水生生物误食,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玫瑰花瓣同手性纳米金(Au RHNs)作为SERS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解决方案。SERS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极其灵敏的检测能力,尤其适用于微塑料这类低浓度、难以直接观察的污染物。通过在水样中加入Au RHNs基底,我们可以利用其强大的信号增强效应,快速地检测出微塑料的存在,甚至能够识别出不同种类的塑料(如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

由于玫瑰花瓣形态的纳米金颗粒能够提供极高的表面增强因子,研究显示它们能够以非常低的浓度(如0.0986 mg/mL)检测到水中的PE和PVC塑料。对于环境监测和水质检测来说,这种高灵敏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f929c3c03603d8dc26f3a8117d2c2664_1737681827b9240e

现实中的应用场景

这种基于Au RHNs的传感技术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出色,也开始在实际的水样中得到应用。例如,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将该技术应用于矿泉水、自来水和河水等实际水样的检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回收率。这表明,Au RHNs作为SERS基底在处理复杂的水样时,能够稳定可靠地检测出微塑料。

如果这种技术得以推广,它可以为水质检测和塑料污染的监控提供一种更加高效、快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场景当中,当你打开自来水龙头,或是喝一瓶矿泉水时,能够实时监测到水中是否存在微塑料污染,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清洁或治理,这对于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甚至是提升生活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玫瑰花瓣同手性纳米金(Au RHNs)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微塑料检测和环境监测中展现出极大的潜力。它独特的玫瑰花瓣形态和手性结构能显著增强拉曼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这使其在水质监测等领域成为一种理想的传感材料。中新康明作为行业领先的科研企业,已具备成熟的纳米金材料生产能力,能够高效稳定地制备不同修饰纳米金的先进纳米材料。我们拥有一流的研发团队和生产设备,通过精确控制合成条件,确保每批材料的质量一致性。同时,我们利用先进的手性表面修饰技术,使纳米金颗粒形成具有高效信号增强效应的特殊形态,进一步提升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