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采用的Bi32.5In51Sn16.5低熔点Bi基合金,熔点约60°C,机械强度接近松质骨,且成像性能良好,便于术中和术后观察。相比传统钛合金等材料,Bi基合金可加热熔融后注射,实现直接塑形,简化修复流程,避免复杂的预制过程。
但高温注射可能导致邻近骨组织热损伤,控制注射温度以确保生物安全成为关键。
为缓解热损伤风险,研究引入了F127-HPMC温敏水凝胶。该水凝胶在4°C为液态,便于注射,进入37°C体温后迅速凝胶,形成稳定凝胶层。此特性使水凝胶在注射过程中缓冲Bi基合金放热,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
此外,水凝胶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柔韧性,提供初期占位支持,帮助合金材料贴合不规则骨缺损,实现“冷注射”效果。其快速凝胶化过程防止材料流失,保证填充体积稳定。
体外3D打印兔齿槽嵴裂模型实验显示,该协同注射体系具备优异可塑性,能完美填充多种形状缺损,无需预制复杂模具。
体内实验采用新西兰兔缺损模型,通过多时点头颅CT监测填充物体积和位置。结果表明,修复组4周内填充材料完整无移位,明显优于对照组。组织学分析显示材料与骨界面处形成新生胶原纤维层,无明显炎症反应或组织坏死,证明良好生物安全性。
该成果解决了传统人工骨材料机械强度与成型难题,有效避免高温注射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为齿槽嵴裂修复提供了新策略。
温敏水凝胶因其温度驱动的可逆相变特性,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备受关注。其良好的注射性、无创性及体内快速成型优势,使其成为药物载体、细胞运输及组织填充的理想材料。
在本研究中,F127-HPMC水凝胶不仅作为热缓冲介质,还提供机械缓冲和占位支撑,体现了其多功能性。未来通过功能化改造,如引入生长因子缓释和促进细胞黏附的基团,温敏水凝胶有望在骨缺损修复和个性化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刘思聪等团队成功构建了基于Bi基合金与F127-HPMC温敏水凝胶的协同注射修复体系,克服了骨替代材料形态适应性和生物安全性不足的问题。该体系兼具优异可塑性、操作简便和良好生物相容性,展现出显著临床转化潜力。
温敏水凝胶作为体系中的关键材料,以其智能响应和多功能性为该修复方案提供保障,也为骨组织工程领域开拓了广阔空间。随着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融合深入,温敏水凝胶及其复合体系必将成为精准医疗和组织再生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