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针成胶,直达病灶:PDLLA-PEG-PDLLA水凝胶革新胶质瘤局部治疗

发布时间:2025-07-31       来源:中新康明


胶质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具有侵袭性强、术后高复发率等特点,治疗难度大。传统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的方案受限于血脑屏障(BBB),化疗药物难以有效渗透至肿瘤区域,疗效受限且毒副作用明显。因此,突破BBB限制、实现局部精准递送成为研究重点。

在此背景下,基于温敏性三嵌段共聚物PDLLA-PEG-PDLLA构建的可注射水凝胶受到关注。该水凝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温度响应性和可控释放性能,是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局部递送平台。

中新康明可提供水凝胶在药物包裹与控释方面的定制服务,支持载体材料与药物的结构优化设计,助力研发单位缩短验证周期。

可注射水凝胶:从材料到功能的设计逻辑

PDLLA-PEG-PDLLA是一种ABA型的三嵌段共聚物,由亲水性的聚乙二醇(PEG)与疏水性的聚乳酸(PDLLA)链段组成。在低温下,该共聚物可溶于水形成溶液,而在体温(约37°C)下则迅速凝胶化,构建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这种温敏性使其在注射后能够迅速原位成胶,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从而提升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暴露。

针对此类局部递送体系的应用需求,中新康明可配合开展抗体偶联水凝胶的开发服务,支持多类靶向分子共价或物理接枝,并结合药物释放模型进行评估。

相比于传统的静脉注射方式,该体系具有几个天然优势:

局部递送、靶向性强:药物主要集中在病灶区域,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

避免首次通过效应和系统毒性:减少肝脏代谢带来的损失;

控释性优越:可以实现从爆发释放到缓慢释放的转变,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阿霉素的局部释放与抗肿瘤效果验证

阿霉素作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肿瘤药物,其毒性作用主要依赖于对DNA的嵌入和拓扑异构酶抑制。然而其较强的心脏毒性和不易穿透BBB的特性,使得其在脑瘤治疗中应用受限。将阿霉素负载至PDLLA-PEG-PDLLA水凝胶中,能够有效绕过这一障碍。

实验研究表明,该载药水凝胶在体外环境下呈现出典型的“爆发-缓释”模式:早期释放快速达到有效浓度,随后释放速度减缓,实现持续治疗效果。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其显著的局部抗肿瘤能力。

中新康明具备中试放大及批量生产能力,可从实验级小批量开发逐步转化至千克级制备,助力药物载体体系迈入应用阶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在局部给药15小时后,阿霉素在肿瘤区域的分布远优于静脉组。这不仅直接证明了载体在递送效率方面的显著提升,也为后续临床递送策略提供了直观依据

临床转化前景:从动物模型走向人脑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鼠皮下C6胶质瘤模型,但从系统机制与药物动力学角度,该技术在未来进行脑内模型验证乃至临床转化方面依旧具备良好潜力。

一方面,PDLLA与PEG均为FDA批准的可降解材料,安全性基础较好,有望缩短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周期;另一方面,该类水凝胶的制备工艺可控性强、结构参数可调,适配性较高,便于进一步定制药物浓度或联合递送多种抗瘤成分,甚至纳入免疫调节分子。

在多功能复合开发方面,中新康明还提供药物修饰与结构调控的服务支持,包含脂溶性药物、蛋白类药物的包埋效率优化和体外释放行为建模,为研发提供前期技术验证的可靠支撑。

此外,其注射成胶的特性也使得它能与微创神经手术相结合,满足术后残余病灶区域的精确投药需求,在延缓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小结

PDLLA-PEG-PDLLA温敏性水凝胶作为一种创新的药物局部释放系统,展现出突破血脑屏障、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的显著优势。在阿霉素胶质瘤局部治疗中的成功探索,不仅为脑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其他难治性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技术借鉴。未来,在联合多药物负载、免疫激活及智能响应调控等方向上,该体系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