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隐身到靶向,PEG-b-PBLG胶束是如何“卷”进核酸药物界的?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中新康明


说起核酸药物,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DNA、RNA,它们能精准敲掉坏基因、阻断病毒或调控蛋白表达。但这些“小工人”进入体内,很快就会被血浆蛋白吸附、肾脏清除,甚至被免疫系统“干掉”。要让它们顺利抵达目标细胞,需要一个强力“护送车队”。

这时,PEG-b-PBLG胶束就登场了。它是种“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外层是亲水的PEG,能帮助它隐身、延长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内核是疏水的PBLG,能牢牢吸附并保护siRNA等核酸药物。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核酸药物的稳定性和递送效率,也为基因治疗带来了新突破。

在PEG-b-PBLG类材料方面,中新康明具备从原材料设计到胶束组装的全流程定制能力,可根据客户需求调节聚合度、分子比和功能修饰位点,提供高一致性的产品质量,满足不同类型核酸药物递送的结构设计要求。

怎么装载siRNA?“电荷中和”搞定一切

siRNA都是负电的小片段,不能自由进入那种本来没有空洞的胶束核心里。科学家们的办法,就是给PBLG段再“外挂”一些带正电的基团,这样siRNA就能靠电吸附被“请”进核心里,形成稳定“复合物”。简单来说,siRNA就是上了“电梯”,钻进了载药仓。

一旦进入体内,这种电中和复合物就不容易被降解,还能避免被肾脏当垃圾直接拉走。PEG外壳把它包裹得漂漂亮亮,不容易被免疫系统发现。

结合这一结构特性,我们可为客户提供PEG-b-PBLG胶束的药物包裹与修饰服务,包括siRNA、mRNA、CRISPR元件等核酸片段的嵌入封装,并可配合抗体或肽段进行偶联构建靶向功能,适用于肿瘤、遗传病等前沿药物研发方向。

护卫系统启动:延长血液“跑道”、减少清除

核酸药物常被“身体大清道”清理:被蛋白包围、被巨噬细胞吞掉,或被肾脏直接滤出去。而PEG的一大作用就是提供“隐身斗篷”效果,降低被识别率,让胶束包围的siRNA在血液中多待一会儿。

同时,多项研究显示,这种微胶束可以避让循环系统的“清道夫”,提升到达目标部位的概率。

激活状态下精准放药:遇“酸就散”

到了目的地,比如肿瘤细胞的环境里,pH会比正常组织稍微低一点。聪明的科学家会在胶束上设计“pH敏感键”或可拆卸结构——当遇到酸环境,这些键就“软化”,核心松开,siRNA释放出来,被细胞吞进去,进入RNA沉默机制。就像寄快递,到了目的地自动打开包裹。

我们也支持PEG-b-PBLG类材料在pH敏感体系中的结构调控与验证,可配合开发酶响应键、酸敏基团、甚至是光响应元件,用于构建多维控制释放系统。针对中试放大场景,我们拥有成熟的工艺放大及批量供应能力,可配合药企进行材料验证与工艺迁移。

它比别人强在哪儿?

载量灵活:PEGbPBLG的PBLG段不仅能承载siRNA,还能一起包化亲水、疏水小分子药,实现联合治疗。

可控释放:设计pH、酶敏感结构,让药物“到点自爆”,释放精准。

低毒相容好:PEG和PBLG都是生物相容性材料,毒性低、人体耐受性好。

定向定制核心和壳都能化学改造,适配不同疾病、不同递送需求。

此外,中新康明还可提供PEG-b-PBLG胶束的靶向抗体偶联服务,支持客户完成从偶联策略筛选到稳定性分析的全流程研发辅助,助力新型靶向核酸药物平台搭建。

展望:核酸药的未来,有它撑腰

最近几年,siRNA、mRNA等核酸药在癌症、遗传性疾病、肝病、病毒感染等领域崭露头角。核心挑战就是——怎么送?怎么保证安全高效?PEGbPBLG微胶束正是在这条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虽说现在临床级进展还少,但学术界对它的热情不减。一旦克服批量制备、稳定性、跨物种差异等限制,这种可调性强、载量大、设计自由的系统,将有望成为核酸药物递送平台中的常青树。

在核酸药物飞快崛起的今天,PEGbPBLG微胶束显然是个值得重点关注的“小黑马”——设计自由、应用灵活、前景可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