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给药新“姿势”:Mg–Al LDH,藏得住药,放得更巧

发布时间:2025-07-23       来源:中新康明


在医药研发的世界里,有个老难题困扰了科学家们很多年:药物进了身体,怎么才能“到点、到位”地释放?吃一颗药,药物到底是不是在需要它的地方发挥作用?又是不是在合适的时间释放出来?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关系着药效、毒副作用、甚至治疗能不能成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搬来了一个“神助攻”——Mg–Al LDH,也就是镁铝层状双氢氧化物。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其实是个相当聪明的“药物搬运工”。

药物“包裹术”:不只是装药这么简单

Mg–Al LDH是一种结构类似“千层饼”的无机材料,其层层叠叠的间隙能夹带药物分子,是药物递送的理想载体。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稳”——它能保护易被胃酸分解的药物,如抗癌药、抗炎药,在体内不被提前破坏;二是“控”——具备良好的控释能力,像点滴一样缓慢释放药物,延长药效、降低副作用;三是“听话”——对酸碱环境敏感,在酸性较高的肿瘤区或胃部加快释放,在正常组织中则释放较慢,实现“智能”响应。这样的特性,使它成为定制化给药的理想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中新康明目前可提供Mg–Al LDH材料的定制合成服务,包括粒径、层间距离、表面电性等参数的调控,帮助科研团队根据具体药物分子需求灵活设计递送系统。

抗炎、抗癌、抗菌,样样行

目前,研究人员已将多种药物成功“装进”Mg–Al LDH中,效果十分理想。

常见的止痛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嵌入LDH后释放更平稳,显著减轻胃部刺激,适合慢性疼痛或术后缓释治疗。而在抗癌药递送方面,如5-FU、甲氨蝶呤等化疗药物,通过LDH缓慢释放,既减少毒副作用,又降低耐药风险。

在实际应用开发中,中新康明能够提供药物包裹载体的制备服务,不仅限于插层合成,还包括后处理、干燥方式、冻干工艺等,可按需求进行规模化中试验证与放大。

在抗生素应用中,将青霉素、四环素等负载于LDH,不仅能实现靶向释放,还有助于控制剂量,降低抗药性风险。更前沿的研究甚至尝试将多种药物“打包”进LDH,实现协同治疗,一材多能,前景广阔。

此外,我们也可协助科研团队进行抗体偶联功能化改性,如在LDH表面引入连接臂,实现靶向抗体或多肽的固定,增强其生物识别能力和靶向效果。

未来感满满的“药物快递员”

虽然Mg–Al LDH在药物递送领域还处在实验室到临床的“过渡期”,但它展现出的潜力已经令人眼前一亮。相比传统的包裹方法,比如脂质体、纳米胶束等,这种无机材料的优势在于它更稳定、更容易改性,同时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与其他“聪明材料”联手。现在很多研究者在尝试把LDH和一些有生物识别能力的聚合物、或者具有成像能力的金属氧化物结合起来,未来说不定我们不仅能“吃药”,还能“看药”——一边治疗一边监测药物在哪、释放了多少、效果如何,真正实现个性化精准用药。

对于探索性研究或转化落地项目,中新康明具备从小试验证到中试放大生产的全流程能力,支持工艺优化、放大验证、批量制备与质量控制,助力加速科研成果向应用靠拢。

写在最后

过去我们吃药靠“经验”,如今借助像Mg–Al LDH这样的材料,吃药开始变得“科学”起来。它就像是药物的快递员,不仅把药安全送达,还能听懂“身体的指令”,决定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收。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聪明载体”将成为我们治疗慢病、抗癌、甚至疫苗投递的重要助手。那些曾经只能“广撒网”的治疗方式,也将变得越来越“精准高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