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让“针”变得温柔:PVA微针,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新任“护送员”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中新康明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在胃里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效果差;注射虽有效,却频繁且不便。PVA微针系统(聚乙烯醇微针)作为一种温和高效的给药方式,通过穿透皮肤表层,避免血管注射和肠道给药的弊端,能将脆弱药物精准输送到体内合适部位,开辟了全新的给药途径。

微针,怎么就“刚刚好”?

说到微针,很多人担心疼痛。而PVA微针设计刚好细到不触碰神经,却能穿透皮肤角质层,扎入时几乎无痛,像贴创可贴一样舒适。PVA作为水溶性聚合物,不留体内残渣,能承载亲水性药物,特别适合脆弱的蛋白质和肽类,为这些“怕热怕酸”的药物提供专属VIP通道,实现安全高效给药。

目前,中新康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蛋白和肽类分子,提供定制化的PVA微针产品,包括药物的前处理、微针载体结构的定型优化,以及可控释放性能的调节。这种定制能力为特殊药物提供了更灵活的开发路径。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脾气”难搞,但能力强

胰岛素、干扰素、GLP-1、生长激素等都是重要的蛋白质和肽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癌症、炎症和代谢紊乱等疾病。这类药物对环境极其敏感,不能见光、受热或接触胃酸,因此通常需要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

PVA微针技术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药物被藏在微针体内,贴于皮肤后,微针吸收皮肤水分溶胀,缓慢释放药物,避免了肠胃破坏和注射恐惧。无需医生操作,患者在家即可轻松使用,大大提升了用药体验和依从性。

像中新康明这样的技术平台,也可提供蛋白和肽类药物的定向包裹服务,确保活性分子在成型和释放过程中不被破坏,尤其适合对温度和酸碱度极其敏感的药物载体开发。

给药更“聪明”:不是一股脑放进去,而是慢慢来

很多PVA微针还可以做成控释型,就像自动定时送餐的机器人:药物不是一下子全释放,而是按照设定的节奏,一点点“喂”给身体。这样一来,药效更平稳,副作用更少,尤其适合需要长效维持血药浓度的蛋白质类药物,比如治疗糖尿病的长效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等。

此外,微针给药可以避免“首过效应”,也就是说药物不经过肝脏的第一轮代谢就能进入系统循环,有效成分保留得更多,剂量也可以适当减少。

为了提升药物在微针上的功能表达,还可以结合抗体或靶向分子的偶联技术,将活性物质精准递送至目标组织。中新康明具备这类偶联技术的开发与验证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抗体结合设计、稳定性测试与偶联效率优化服务。

临床和研发圈都在“动手”

你可能没注意到,近年来不少研究机构和药企都在尝试用PVA微针系统来“调教”蛋白质类药物。比如,有团队用PVA微针递送干扰素,发现它在局部组织中的作用更快;也有研究者把疫苗抗原包进PVA微针中,既保护了抗原活性,还提升了免疫应答效果。

更有意思的是,在某些疾病模型上,PVA微针展示出比传统皮下注射更好的疗效,因为它能让药物在更合适的时间、更精准的位置释放,不再是“一针打天下”,而是“量体裁衣”。

在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小试结果向量产标准的过渡成为关键节点。中新康明能够提供PVA微针相关的中试放大服务,包括多腔模具精确压制、批次均一性评估、规模化干燥及封装流程,助力客户加快从研发到产品注册的进程。

小结:PVA微针不是“黑科技”,是“新常态”的预演

总的来看,PVA微针不是什么未来才有的黑科技,而是已经在逐渐进入实际应用的新常态。它为蛋白质和肽类药物开辟了一条既温柔又高效的通路,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改变我们对“打针吃药”的传统认知。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再也不需要在医院排长队、忍着疼打针,只需轻轻一贴,药物便悄悄完成任务——而这背后,正是PVA微针系统的默默“护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