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神经治疗的新“快递员”:MSC膜@NPs,让药送到脑子里不再难

发布时间:2025-07-10       来源:中新康明


大脑有一道天然“护城河”——血脑屏障(BBB),能有效阻止多数药物进入脑部,这虽能保护大脑,却也让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的治疗难上加难。

近年来,科研人员找到了破解之道: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再包覆一层间充质干细胞膜(MSC膜),构建出MSC膜@NPs仿生系统,既能躲避免疫清除,又能主动穿越BBB,将药物精准送达病灶区域,被誉为药物递送界的“潜行者”。

能跨血脑屏障的纳米“快递”

传统神经药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大多在血液中被清除,难以到达脑部,剂量增加又带来副作用。纳米粒子(NPs)为精准递药提供了新思路,但裸纳米粒子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

为此,科学家采用“伪装术”——用天然细胞膜包覆NPs,赋予其生物“伪装”,避免被清除。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膜因具备天然的免疫逃逸和炎症靶向能力,成为理想的膜材料,大大提升了药物递送的效率和靶向性。

在这一方向上,中新康明已经实现了MSC膜@NPs的定制化制备服务,包括MSC膜的标准分离纯化、膜包覆效率优化,以及NPs结构的多样化选择。我们支持不同药物类型的包裹需求,如小分子、蛋白、多肽等,并可根据客户研究方向提供配方建议。

为什么是MSC膜?

MSC膜表面带有多种受体蛋白和信号分子,能精准识别受伤或发炎的神经组织,像自带导航系统,主动“找上门”直达病灶。它还具备优异的免疫相容性,不易被吞噬细胞清除,在血液中停留时间更长,提高药物送达率。

更重要的是,MSC膜本身含有促进神经再生和抗氧化的功能分子,具备天然的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搭载药物后,MSC膜@NPs不仅能递送治疗分子,还能自身发挥辅助治疗效果,实现双重疗效。

中新康明可在此基础上提供药物修饰与负载服务,支持多类型药物通过共载、物理吸附、包埋等方式进入NPs核芯,同时可实现表面偶联抗体、靶向肽等功能分子,进一步提升靶向性与治疗效能。

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上,有多实用?

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例,这种因β-淀粉样蛋白沉积造成的神经退化疾病,很难找到有效的治疗路径。传统药物难以穿透血脑屏障,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而MSC膜@NPs可以直接把抗炎药物或干扰RNA“带进”脑部,缓解神经炎症、阻断毒性蛋白表达,让神经元不再被慢慢“掐住脖子”。

又比如帕金森病,其中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是核心。研究人员尝试把神经营养因子,比如GDNF,用MSC膜@NPs送进黑质区域,不仅提高了药物浓度,还降低了对其他器官的副作用。相当于“专车送达”,拒绝“沿途下车”。

针对这些复杂场景,我们还可提供中试放大与批量生产解决方案,确保研发成果能够平稳过渡到工艺验证、规模放大和临床前实验可满足产业端对一致性、稳定性和产量的要求。

还能更聪明吗?

当然可以。现在的研究已经不满足于“包一层膜”,而是将MSC膜进行工程化改造:

在膜表面挂上肽段或抗体,提高对特定脑区的识别能力;

与磁性纳米粒子结合,借助磁场“遥控”药物位置;

做成响应性释放系统,在遇到炎症因子、酸性环境时自动“开仓放药”。

如果您有特定靶点、特殊膜改性需求或个性化构型需求,中新康明提供膜修饰设计、膜融合组装与抗体偶联开发等服务,覆盖从实验验证到规模落地的完整流程,助您高效推进项目进展。

结语

从实验室到临床,还有很多环节需要打磨,但MSC膜@NPs作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型药物递送工具,已经展示出超出预期的潜力。在未来,也许我们不再需要“暴力破壁”去强行送药,而是通过这些“聪明的药物快递员”,精准而温和地解决脑部难题。

神经疾病的治疗之路,或许正因为这些仿生小材料,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