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红细胞膜披“马甲”的纳米药:打造超长待机的智能递药系统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中新康明


在新药研发的世界里,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药物在体内“活得太短”。很多药物刚进入血液,就被免疫系统当成“入侵者”清理干净了,根本来不及找到靶点,更别提发挥治疗作用。这时候,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登场了:RBC膜@NPs(红细胞膜包覆纳米粒子)。它不靠暴力突破,而是靠“乔装打扮”来巧妙穿行于人体各大关卡,成为近年来药物递送系统中最具潜力的“隐形高手”。

红细胞膜有多神奇?它自带“隐身技能”

我们都知道,红细胞每天在血液里勤勤恳恳地工作,还能在体内安全“存活”120天,这说明它非常擅长在免疫系统面前保持低调。科学家们突发奇想:如果我们把药物纳米粒子包在红细胞膜里,是不是就能“混”过免疫系统,实现长时间循环?

说干就干。研究人员将药物或功能性纳米粒子用红细胞膜“披上一层皮”,就好像让药物穿上了一件“隐身衣”。这种被称为RBC膜@NPs的结构,既保留了红细胞膜的生物相容性和低免疫原性,又让纳米粒子获得了超强的稳定性和长循环能力,在体内“潜伏”的时间大大延长。

目前,市场对RBC膜@NPs的定制化需求正在快速增长,中新康明已建立稳定的膜源提取体系与包覆标准流程,可提供多类型药物粒子的膜包覆服务,确保产品批次间一致性,适用于各类早期开发与中试验证。

为什么说它是“超长待机”的递药选手?

相比传统载药方式,RBC膜@NPs最大的优势就是血液循环时间大大延长。它不像普通纳米药物那样被迅速清除,而是“披着红细胞的马甲”,在体内悄悄潜行数日甚至更久,特别适合需要长效作用的治疗。

想象一下,如果传统药物是容易被拦截的快递员,RBC膜@NPs就是带工牌的“特权快递”,畅通无阻、稳定送达,任务完成率更高。正因如此,它被广泛用于小分子、大分子乃至多组分药物的长效递送研究中。

在抗肿瘤药物递送上,它是“隐身侠”

目前RBC膜@NPs最火的应用方向之一,就是肿瘤治疗。肿瘤区域的血管环境复杂,普通药物很难精准到达,而且容易被系统清除。而RBC膜包裹的纳米粒子,不仅可以稳定存在血液中,还能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在肿瘤区域“悄悄聚集”,达到精准打击、不误伤健康组织的效果。

更进一步地,有研究还尝试在RBC膜上“外挂”靶向分子,比如抗体、肽链等,赋予它主动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这时候的RBC膜@NPs,就不只是隐身高手,更是“带GPS的智能炸弹”。

在这类靶向功能开发上,中新康明提供抗体偶联修饰服务,帮助客户实现精准递送的结构化设计;所有偶联步骤都具备小试到中试的工艺放大能力。

不止能装药,还能“边看边打”

除了当载药工具,RBC膜@NPs还能变身成诊疗一体化平台。怎么理解?在纳米粒子内部加入荧光探针或成像剂,它就可以实现“可视化治疗”。比如在体内追踪药物的分布,实时监控药效;甚至还能在光照、磁场等外部刺激下实现“精准爆破”——既看得见,又打得准。

目前中新康明已建立配套的红细胞膜纳米平台工艺流程,覆盖膜分离纯化、包膜复合、功能修饰、批量化纯化和质控检测五大环节,可协助客户完成从小试开发到中试放大生产的全流程递送系统开发服务。

小结:药物递送,不再“短命”,从这里开始变聪明

RBC膜@NPs让传统药物递送系统在“寿命”、“隐身”和“精准”方面实现了飞跃。它像一辆伪装智能运输车,悄无声息地将药物精准送达目标。虽然目前在大规模制备和膜功能保持方面仍有挑战,但这一技术正加速向临床前和产业应用迈进,未来前景可期。

中新康明也将持续拓展在膜源制备、药物修饰、功能化设计等领域的技术深度,期待与更多药物研发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推动这一智能纳米平台走向实际应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