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吸碳”高手登场:多孔PAMAM水凝胶的环保秘密

发布时间:2025-06-03       来源:中新康明

在工业烟囱还在冒着热气的今天,二氧化碳(CO₂)排放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到空气质量下降,我们越来越能切身感受到CO₂对生活的影响。而这些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厂、钢铁制造以及各种交通运输活动的CO₂,若不妥善处理,不仅环境遭殃,咱们的健康、经济甚至未来世代的生存都将受到威胁。


这时候,一个新“选手”悄然登场——多孔PAMAM水凝胶颗粒。别看它名字拗口,功能却相当实在:它能高效捕捉CO₂,还能在水中发挥作用,简直是碳捕集界的“潜水高手”。

湿擦洗太累,干吸附太脆,多孔水凝胶正当时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CO₂捕集方法大多是“湿擦洗”,用液体吸收剂把二氧化碳溶进水里,然后再分离出来。但这个过程能耗大,而且那些吸收剂容易变质或吸湿失效,搞得像是用“吸管吸火山”,费力还效果一般。


干式吸附材料听起来是个好替代,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很多材料对水分极为敏感,一遇潮气就“哑火”,更别提烟气里本来就带着不少水蒸气了。


而这款多孔PAMAM水凝胶颗粒,可以说是把两种方法的优势集成在了一起。它不仅能在湿润环境中照常工作,还能像干吸附剂那样牢牢“锁住”CO₂,关键是还能重复使用、不怕潮、不怕水,是真正的环保“战斗机”。

科研与巧思的结晶:水中制备,颗粒可控

这个材料并不是随便混合一下就能得到的。研究人员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与韩国交通大学,他们采用了一种“油包水包油”(O/W/O)的悬浮聚合方法,把一系列小分子比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乙二胺(EDA)融合在一起,再通过聚酰胺胺(PAMAM)打造出功能强大的“吸碳骨架”。


听起来复杂,其实可以想象成做“水晶球”一样——只是这次做的是能吸碳的小球,而且球的大小可以通过搅拌速度调节,意味着未来大规模生产完全可行,灵活又高效。

在这一领域,中新康明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制备和定制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改性PAMAM类功能材料,特别是在多孔结构和胺基改性方面具备扎实技术积累。不仅能够实现公斤级、批量化的稳定生产,还能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进行配方设计和工艺调控,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

吃碳”又“抗水”,现实应用不是梦

实验显示,这些多孔水凝胶颗粒在CO₂吸附方面表现不俗,性能可以比肩很多干式高性能吸附剂。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直接用于模拟烟气环境中捕集二氧化碳,表现稳定、可循环。


想象一下,在发电厂、钢铁厂的末端管道上装一套这样的系统,二氧化碳就像被“磁铁”吸住一样被凝胶颗粒吸附下来,再进行后续的回收处理。不仅能减少空气污染,还可以把这些CO₂用作工业原料,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对于政策日益收紧的环保监管来说,这种材料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轻松达标,节约成本,同时赢得绿色品牌的形象。对于政府和环保组织而言,这类新材料则意味着更灵活、更高效的碳治理工具。

结语:环保不再“靠天吃饭”,靠科技就行!

CO₂排放的控制,已经不再只是环保口号,它正在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力的一部分。从材料创新到实际应用,像多孔PAMAM水凝胶这样的“黑科技”正一步步将碳捕集变得可行、可控、可推广。


我们不再只是呼吁“减少碳排”,而是正在用双手创造能吸碳的“武器”。下一步的挑战是如何让这种技术走进更多工厂、走进更多真实场景中。而这,也许就是我们离真正实现碳中和又近一步的开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