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聪明纳米粒”上线!BSA-PEI如何破局基因药物的递送难题?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中新康明


在当下生物医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基因递送”正逐渐从实验室里的概念,走向真正改变治疗方式的前沿阵地。我们期待基因药物能精准修复“基因错别字”、调控失控的蛋白合成,甚至直接干掉癌细胞的生存密码。但问题是:基因药物太“娇气”了。

DNA、siRNA、mRNA这些东西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它们在体内却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被酶降解了,还进不了细胞,更别提直达细胞核完成任务了。所以,如何把基因药物“安全送达指定地点”,成了业界公认的难题。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角——BSA-PEI纳米粒,正是一种在这条道路上表现出色的“运输工具”。

什么是BSA-PEI纳米粒?

BSA(牛血清白蛋白)是一种在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天然蛋白,亲水、稳定、几乎没毒性,在体内也不容易引发排异反应。可以说,它是一个“温柔可靠”的成分。

PEI(聚乙烯亚胺)则是个典型的“效率型选手”,带正电、穿透力强,可以把带负电的DNA或RNA牢牢抓住、送入细胞。

研究者发现,将这两者结合成BSA-PEI纳米粒,可以把彼此的优势叠加起来,用“柔+刚”的方式,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基因递送。

在这方面,中新康明目前已实现BSA-PEI纳米粒的批量制备工艺优化,并可根据项目需求,提供粒径、表面电荷、装载效率等参数的定制化服务,适配多种实验场景。

用BSA-PEI送基因——稳、快、还不容易坏!

BSA-PEI纳米粒的结构优势非常契合基因药物的“娇气性格”。PEI负责“打包”和“送货”,BSA则起到保护、缓冲、靶向的作用。

从科研应用看,它特别适用于siRNA、mRNA、miRNA等分子的传递,不但可以稳定包裹这些敏感的核酸药物,还能提升它们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和靶向效果。

针对这一点,我们团队也提供药物包裹与修饰的技术方案,包括不同分子量的PEI比例调控、BSA表面功能化、药物嵌合位点优化等,帮助用户实现更高效的负载与释放。

应用方向

目前BSA-PEI纳米粒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将其用于肿瘤靶向siRNA递送系统,比如沉默某些驱动癌症细胞生长的基因,或是阻断细胞迁移通路。

此外,一些研究还在尝试将其作为mRNA疫苗的递送平台,甚至联合递送蛋白质和核酸,实现多路径治疗。

在此过程中,抗体偶联功能逐渐显得重要——为了让BSA-PEI纳米粒更精确地“锁定目标细胞”,中新康明目前已开展多种抗体与纳米粒表面的偶联技术研究,包括疏水插入、酰胺键偶联和生物素-亲和素桥接等策略,适配不同靶向需求。

安全性和效率之间的平衡,是它最大的亮点

传统PEI虽然递送能力强,但毒性偏高。而BSA的“介入”,大大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让整体系统更温和、更适合体内使用。

现阶段已有多项动物实验表明,BSA-PEI纳米粒在肿瘤模型中的体内分布良好,并能在目标区域实现有效的核酸释放。

为了帮助客户快速实现从实验到转化的桥接,中新康明同步提供中试放大服务,涵盖从克级到百克级批量合成、分散稳定性测试、灭菌验证和长期储存条件优化等环节,助力药物递送系统的工业化进程。

小结一下

BSA-PEI纳米粒的出现,为基因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性价比更高、安全性更强的解决方案。它不一定是解决所有递送问题的“终极答案”,但却可能是“通向正确方向的可靠搭子”。

在一个越来越追求精准、可控、安全的医药研发时代里,像BSA-PEI这样“聪明又稳重”的载体,正在悄然成为众多实验室里的新宠。而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把它们从试管里带出来,走向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场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