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血液到大脑,HSA-PLA胶束教你怎么突破血脑屏障

发布时间:2025-07-18       来源:中新康明


想要把药物送进大脑,就像一场“特种部队”执行的高难度潜入任务。人体设有一道几乎“固若金汤”的防线——血脑屏障(BBB),它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侵袭,却也挡住了多数药物的脚步。很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好药,明明效果不错,却因穿不过这道屏障,只能望“脑”兴叹。

但现在,一种叫HSA-PLA胶束的新型纳米材料,正在悄悄打破这个“封锁”,成为中枢系统药物递送领域的一颗潜力新星。

血脑屏障:难搞却不能绕过的“哨兵”

血脑屏障是一种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而成的结构,对大分子和大多数药物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它的存在,虽然对保护大脑至关重要,但也大大限制了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蛋白药物、核酸类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这就像是我们有了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药物),但在高速公路上被拦了下来,不给通行证,自然无法“送货上门”。

HSA-PLA胶束:药物的“VIP通行证”

HSA-PLA胶束的“硬核”魅力就在于它能让药物成功“乔装打扮”,堂堂正正地通过血脑屏障。

一方面,HSA(人血清白蛋白)本身就是血液中广泛存在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它和脑内某些受体有天然的“亲和力”——比如gp60、SPARC等,这些受体就像是为HSA开的小门,让它带着“朋友”(药物)一起进入大脑。

另一方面,PLA(聚乳酸)作为一种可降解材料,能形成胶束的“核心”,专门包裹住那些怕水、容易分解的药物成分,还能控制药物释放的节奏,实现“定点投放+持续释放”的双重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如需进行结构参数优化、药物包载效率评估或修饰效率测试,中新康明可为研发方提供HSA-PLA胶束的定制服务,包括疏水药物的高载率包裹、多肽和小分子的修饰优化,以及适配性靶向功能团的偶联开发。

应用潜力:从脑瘤治疗到阿尔茨海默症

目前,HSA-PLA胶束在多个中枢疾病药物递送方向上都展现出强大潜力。

在脑瘤治疗上,它可以有效递送化疗药物,比如紫杉醇、多柔比星等,进入脑组织内实现更高的局部浓度,从而提升疗效、减少全身毒副作用。而在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它又能稳定地携带蛋白类或多肽类药物,比如β淀粉样蛋白抑制剂等,延缓疾病进程。

如果客户在研发过程中有蛋白或抗体类分子的偶联需求,我们也可支持HSA-PLA胶束与多种抗体/适配体的偶联方案设计与验证,兼顾靶向性与稳定性,助力构建高效靶向纳米平台。

更前沿的尝试还包括递送siRNA、mRNA类核酸药物,甚至是搭载CRISPR系统进行基因编辑治疗——这些原本“想进却进不去”的分子,在HSA-PLA胶束的加持下,终于找到了入脑的“绿色通道”。

不只是运送,更是“护送”

值得一提的是,HSA-PLA胶束不仅仅是一个运输工具,它本身还具备一定的药物稳定保护和药代调控功能。在体内复杂的环境中,它能避免药物被提前降解,还能让药物缓慢释放,提高体内的“停留时间”,这对中枢系统药物来说非常重要。

在项目推进阶段,如有放大试验和工艺验证的需求,中新康明可协助完成中试级别的放大生产及批量制备服务,支持从克级到百克级样品快速交付,并可同步进行稳定性评价和质量检测,助力后续申报。

想象一下,如果药物像一枚“智慧炸弹”,HSA-PLA胶束就是精准投放系统,负责把炸弹送到敌军司令部门口,而不是半路爆炸或者落到田里。

结语:突破壁垒的背后,是材料的力量

在现代药物研发的进程中,材料的革新往往比药物本身更重要。HSA-PLA胶束的出现,让我们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这条“卡脖子”的赛道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它不仅打破了传统药物递送的边界,也重新定义了“通达”大脑的可能性。或许未来的脑瘤、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不再遥不可及,一个个“进得去、控得住、治得准”的解决方案,将从这类智能胶束中不断诞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