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化学传感领域,电极的抗污染性能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近日,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电极抗污染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利用亲水改性UiO-66成功构建了具有优异抗污染性能的修饰电极。这一研究成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有望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物质的准确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电化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它们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实时监测和检测各种化学物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电化学传感器常常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电极污染。
电极污染主要源于生物基质或其他复杂环境中的非靶标物质,如蛋白质、脂质等。这些物质会非特异性地吸附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污垢,阻碍电化学活性小分子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这不仅会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还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电极污染,提高传感器的抗污染性能,一直是科研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将目光转向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UiO-66。UiO-66是一种多孔纳米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出色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传感领域。然而,将UiO-66直接用于电极抗污却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研究团队对UiO-66进行了亲水改性,合成了UiO-66-NH2和UiO-66-(OH)2两种衍生物,并构建了相应的修饰电极。
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UiO-66相比,亲水改性后的UiO-66-NH2表现出更强的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能力。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试中,UiO-66-NH2/GCE修饰电极的峰电流信号保留程度高达95%,这意味着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测试,电极表面的污染程度仍然很低。这归功于UiO-66-NH2良好的亲水性,它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一层水化层,产生物理及能量势垒,有效阻止蛋白质等疏水物质靠近电极表面。
除了优异的抗污染性能外,UiO-66-NH2修饰电极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长期抗污染性能。在经过长达12小时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后,UiO-66-NH2/GCE的电流响应信号仍然很强,信号保留程度高达97%。此外,在4℃条件下保存7天后,UiO-66-NH2/GCE的峰电流值仍能达到初始值的91%。这些结果表明,UiO-66-NH2修饰电极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电极污染,还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研究团队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UiO-66-NH2和UiO-66-(OH)2的形貌和特征红外峰进行了表征。SEM图像显示,UiO-66-NH2和UiO-66-(OH)2具有相似的八面体结构,且分散性良好。FTIR光谱则进一步证实了UiO-66-NH2和UiO-66-(OH)2的成功合成。这些表征结果为研究团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了他们的实验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UiO-66-NH2修饰电极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竞争力。此外,该电极还具有易于功能化和修饰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和优化,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综上所述,亲水改性UiO-66在电化学传感器的抗污染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UiO-66及其衍生物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